第二百零一章 皇帝和两百万两-《天下第一逆贼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北平。
    如今的北平城,几乎就是一座庞大的建筑工地。
    从南方运来的石材、木料,在北方征召徭役的百姓工匠们的手中,逐渐化作将作监图纸上的模样。
    如今的北平城,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,修建营造的。
    皇帝有心迁都北平,自登基以来,便开始做出了种种安排。
    眼下,北平的营造已经到了关键时刻。
    西苑太液池,已初具规模,皇帝北巡行在的最后一站,便安排在了这边。
    从太液池,向东眺望,便能看到整座正在营造收尾之中的紫禁城。
    近来,皇帝的心情很不错。
    天下安定,应天那边来的消息,也尽是好消息。
    南疆征伐如火如荼,却也有势如破竹之势。
    太孙去了一趟两淮,拔掉了两淮转运使,震慑打压了一批胆敢勾结倭寇的奸商贼子,让皇帝很高兴。
    太孙逐渐成年了,也在按照皇帝的设想,展现出身为皇室继承人的血性。
    这一点,相比较一个两淮转运使的更替,才是最重要的。
    至于信任的两淮转运使人员,在皇帝的心里,大抵是已经有了人选的。
    那个两淮巡盐御史万高。
    当年在翰林院清贵之地的时候,不是成天叫嚣着要为大明鞠躬尽瘁嘛?
    这一次,两淮官场更迭,便让他接手主政一方,且看他是不是真的就能为大明,做出一番事业来。
    想了想,皇帝将司礼监秉笔太监招了过来。
    “拟旨。”
    朱棣静静说出自己的要求。
    司礼监秉笔太监,立马让下面的小太监,取来圣旨,提笔研墨。
    朱棣手指轻轻敲动,想定之后再次开口:“两淮巡盐御史万高,你口口声声要为大明百姓造福,朕今日便让你做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转运使,要是做得不好,提头来见朕。”
    皇帝的话很是粗俗。
    不过司礼监秉笔太监,却并无诧异,唯一意外的是,没有想到今天,将要从自己的手中,出现一位新的朝堂新贵。
    两淮盐务转运使,那是能用封疆大吏来形容了。
    万高那个死脑筋的,发达了呀!
    他在想着,是不是该要自己在两淮的徒子徒孙们,往后多与万高走动走动才是。
    但他手上,却也没有停下来,不多时便已经将皇帝刚刚说的话,一字不差的录入完毕。
    秉笔太监双手捧着圣旨,小心翼翼的吹过一遍,这才捧着圣旨送到了皇帝面前。
    朱棣不过是淡淡的看了一眼,点点头,从一旁取过国玺加盖于上。
    “交内阁胡广,朝廷存稿,明发天下吧。你亲自去操办!”
    这是正规流程。
    两淮转运使,干系重大,提拔任免官员,朝廷里总是要走一遭的。
    朱棣并不担心,他的旨意,会在内阁和朝廷里被驳回。
    这是他身为大明永乐皇帝,独有的自信。
    秉笔太监连连点头,仔细的将用印了的圣旨收起,放入被人送过来的木匣之中,便将其小心的护在胸前,自去找胡广等人。
    两淮官场更迭,在朱棣的一言之下,顷刻明了。
    他却并没有多少的感觉,微微沉吟之后,轻轻咳嗽一声。
    一旁本无人影的地方,走出一人来,单膝着地,等候着皇帝的垂询。
    朱棣平静开口:“今日,应天城中情形如何?”
    “太孙自两淮募捐三百多万两白银,其中一百余万两,现已押送南疆,交付有司。同行者,有两淮部分盐商。”
    “一百多万两……”朱棣微微合目,沉思片刻后睁开双眼:“有了这些钱粮,要是鄂宏大、靖江王府、黔国公府、郑和他们,还不能替朕拿下南疆,就永远都不要回来了!”
    跪在地上的那人,心中微微一动,皇帝的心思果然和自己最近的猜想一样。
    皇帝对太孙在南疆的手笔,并无忌惮和不满,甚至比太孙还想要尽早将南疆收服大明的夹袋之中。
    他不由的微微一笑:“南疆战事进行的很不错,鄂宏大等各方,进军速度并不慢。期间,那位叫做唐赛儿的姑娘,更是立功无数,投献城池,教化南疆土著,功劳甚大。”
    他这番话,其实已经有偏袒东宫那边的意思了,谁人不知那唐赛儿当初可是在东宫住下许久时日,和太子妃更是成了顶顶好的牌友。
    朱棣微微眯眼,看向这人:“做好自己的事,下面人的事情,朕心中自有考量。”
    跪在地上的那人,赶忙纳头叩首:“臣治罪。”
    第(1/3)页